亞佗霉姜的基本介紹
亞佗霉姜是聞名遐邇的涼果佳品,是新會最出名的傳統土特產之一。它不僅味道獨特,而且名稱也很特別,相傳有一段有趣的歷史。解放前已美名遠播。它是用生姜作原料,經過多道工序加工而成,成品是方形粒狀,紙包成糖果型,入口辣中帶甜,松化可口,是送禮的佳品.
營養價值
暑天能涼喉生津,寒天能驅風散寒,并有健胃助消化功能。乘車船的旅客,食它有防止暈船暈車之效。亞佗霉姜既是可口食品,又有藥效之功.
產品特點
它不僅氣味醇和,甘香松化而無渣滓,而且還能起到祛風寒、健脾胃、除痰止咳的作用。
歷史民俗
據說,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會城南山廟對面田心巷住著一個姓鄧的駝子,人稱“亞佗”,一向以賣自己腌制的涼果酸菜營生。有一年銷售不佳,腌在缸里的姜發酵變霉,駝子急中生智,加入檸檬汁和糖,稱“霉姜”出賣,由于味道獨特,銷路極佳,因而“亞佗霉姜”就出了名。駝子死后,這種霉姜曾絕跡一時。后來各家醬園(涼果醬油店)相仿腌制。到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亞佗霉姜已遠銷廣州、佛山、港澳等地,成為送禮佳品。建國前,以大有醬園腌制的、貼有駝子畫像的商標的產品銷售最好,人們也認“亞佗”商標為正統。建國后,1966年曾一度改名“新會霉姜”,這一年產量由過去年產13.59噸下降到3.99噸。1982年復名“亞佗霉姜”,1983年產量達37.6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