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果子的基本介紹
巧果即七夕果,乞巧果子、是上海地區漢族傳統糕點,七夕的應節食品。民間常以“七曲八彎”來形容“七巧”的形狀。上海郊縣農村有這樣的習俗,即新婚婦女在農歷七月初七(俗稱巧日)走娘家時,都從娘家帶些巧果回來送給丈夫。因此,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前后乃是巧果的生產旺季。亦是紹興地區端午必備食品。
產品特點
形態:呈棱形小塊,厚薄均勻。
色澤:表面呈金黃色,油潤,無生粉。
口味:入口松脆,具有芝麻香味。
歷史民俗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叫小巧,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織女的凄美愛情,于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小巧都會做一種精致的小點心,焚香供奉,希望牛郎和織女能在天上相見。當地的土地公被小巧的誠心所感動,將此事匯報到了天庭。玉帝礙于天規無法赦免牛郎織女,但是非常感謝小巧的心意,于是令月老牽線,促成小巧的美滿姻緣。
此后,小巧和意中人廝守一生,夫妻不離不棄,和和美美,受到眾人羨慕。不少女孩子也向小巧學習,在每年的七夕制作性狀各異的小點心,祈求姻緣美滿,幸福一生,這種點心也被稱為“巧果”,流傳至今。
制作方法
材料:特制小麥粉25千克、綿白糖5千克、飴糖3千克、芝麻仁4千克、嫩豆腐2千克、食鹽0.3千克、植物油12千克。
制作:
1.水調面團調制:在綿白糖、飴糖、豆腐、精鹽中加適量水充分攪拌,然后加入小麥粉、芝麻仁繼續攪拌成水調面團,靜置片刻,使面團處于松弛狀態。面團調制時加水量要恰當,面團宜編硬一些,以便壓制皮面。
2.成型:將面團等分若干塊,靜置片刻(5分鐘左右)。可手工成型,也可機械成型。手工成型:案板上撒一些撲粉,用搟面杖(專用木棍)先將面團壓扁。然后搟薄(約厚1毫米左右),橫向整齊摺疊;摺疊寬度8厘米以內,約在4厘米處的中間從左到右直線開切一刀,再切段,每段寬3厘米以內。在每段摺疊連接處打刀眼(即面片中間切兩條縫隙),篩去撲粉待油炸。機械成型:用軋皮機(皮子車)壓薄成型。
3.油炸:油鍋油溫加熱到175℃左右,先將生坯篩凈撲粉,預防粉受高油溫焦化而污染油質,影響制品色澤。再將生坯倒在笊籬中慢慢放入油鍋;待浮上油面時,迅速用笊籬撥動生坯,并且不斷翻身,待呈金黃色時,立即撈出油鍋。
4.冷卻、裝箱:撈出油鍋后,迅速瀝去多余的油,攤開冷卻,趁微熱裝入箱內密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