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鍋貼的基本介紹
鍋邊油花子又稱鍋貼,是陜西漢中漢族特色面食,做法類似于生煎饅頭因為在制作的時候它是緊貼著鍋邊的,經過水蒸油煎,不僅保留了鍋貼松軟酥脆的舒適口感,吃起來油滋滋的,讓人回味無窮。
歷史民俗
據說在隋朝末期,政治腐敗,兵荒馬亂,戰勢處于下風,做飯的人也都是敷衍了事,打仗的士兵很難吃上熱飯。有一天,那炊事員(姑且叫他)將鍋燒熱,準備給帶兵的將領煮面,這時候突然傳來了戰斗的號角聲,那廚子慌亂之下將未拉長的面條扔進鍋里,等他開鍋后才發現原來鍋里根本沒加水,面條全貼在了鍋邊,上面還是軟的,下面已鍍上了一層金黃,這時也故不了那么多,拿出來一吃,嘿,上軟下脆,還很爽口。隋朝雖然被歷史的浪潮所淹沒,但這種面食卻流傳至今,便演化成了今天的鍋貼。
制作方法
制作方法將發好的面搟成很薄的片,里面抹上制作好的餡,再卷成一個個很長很細的長卷,很多的這樣的‘卷子’并排放進大鍋里面。這個大鍋也不是小街鍋貼使用的那種平底鍋,而就是一般傳統的那種尖底大鍋。大鍋里面放進了少半鍋油,在大鍋的尖底處創造性地放進了一個有點類似紫砂制作的有著很多小孔的‘盆’,該盆是倒扣在大鍋的尖底處。而那些做好的卷子就在這個大鍋的鍋沿上排列了,由于大鍋的鍋沿是傾斜的,所以本來是長長的卷子在制作的過程中由于重力的作用就不斷地向下集中,這樣等到成熟的時候,本來是長長的卷子就演變成為了一個個下高上矮的‘三寸金蓮’形了,下面也被油煎成為了一片金黃色的‘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