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水奎面的基本介紹
廣水奎面又名應山奎面,傳說中曾被譽為“銀絲貢面”,以“色澤白、根條細、不連條、不渾湯”等優點,深受消費者青睞。
營養價值
1、面條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足夠的能量。
2、富含銅,銅是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營養素,對于血液、中樞神經和免疫系統,頭發、皮膚和骨骼組織以及腦子和肝、心等內臟的發育和功能有重要影響。
3、面條的主要營養成分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4、面條易于消化吸收,有改善貧血、增強免疫力、平衡營養吸收等功效。
歷史民俗
廣水市原名應山縣,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聰明勤勞的應山人創造了系列美食,應山魁面就是其中之一。據傳,明末清初應山人吳太盛在四川夔州學會做掛面手藝,攜妻魁氏回到應山,在草街以“吳太盛”為字號開面鋪謀生,因制面工藝為吳太盛妻家所傳,故取名“魁面”。后經吳氏幾代不懈努力經營和工藝創新,到清末時已初具規模并小有名氣。1905年京漢鐵路建成通車后,朝廷重巨李鴻章巡視湖廣路過應山,應山知縣購“魁面”十余擔奉獻。李鴻章帶回北京,作為地方特產敬獻慈禧太后,慈禧食后贊口不絕。從此“魁面”貴為皇室食品,名聲大躁。因而民間就有了“銀絲貢面”之稱。“應山魁面”因而鼎盛一時。
“應山魁面”制作工藝,從吳太盛老人開始,已經人老六代心手相傳,經過300多年的漫長歷史歲月,在不斷地工藝革新和原材料更新調配中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這跟各代做面師傅必尊師訓“心誠、意正、物實、身潔”的教誨是不可分的。
“應山魁面”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從明末清初應山商人吳太盛所經營的“魁面”到清末吳氏后人吳章煥繼承“吳太盛”字號,經營魁面,并作為貢品呈運慈禧品嘗而受到贊美,成為皇室食品,定為“銀絲貢面”。再到1915年在南京國際展銷會上榮獲第二名,成為面食之王。說明面食精品文化源遠流長。具有豐厚的工藝美術價值。昔日老人過生,婦女“坐月子”,生病病人都愛吃“應山魁面,現已成為送禮佳品”。
制作方法
奎面技師:“奎面制作工藝非常嚴格,拌面要水酌勻凈,拌必均勻,和面要熟成,搓必勻,拉必沉,只有這樣才能做出上好空心奎面。”“應山魁面”做工考究。全套生產工藝過程分七道手工工序,尤以夜間制做為主。在用料上,面粉為篩選的子粒勻稱、飽滿的良種小麥,經花崗巖石磨磨出的二道粉。雞蛋必須是本地土雞所下的新鮮雞蛋,去殼,分開蛋清、蛋黃。香油為篩選勻稱、飽滿良種芝麻,淘凈曬干,文火炒成金黃色,由小鋼磨榨出的小磨香油。在做魁面前,一要洗澡、漱口、更衣,保持清潔;二要吃飽喝足,保證體力。
吳氏“應山魁面”制作工藝嚴謹,其工藝程序大致為面粉30斤,水10余斤,鹽4兩,香油2兩,20個雞蛋蛋清。于晚八時和面直至拍打面團似有鼓聲為止。蓋上濕布醒1小時,九時30分,將醒好的面上木案,搟至三公分厚。再用刀將面割開,條狀面如盤龍出現,接著扯條搓圓,放于盆中,狀如草帽,再扯條搓圓置于另一盆中,接著再扯條搓圓回到和面盆。面放在木案上割開后,兩人操作,主搓互盤如游龍翻騰于案板左右間,由粗變細隨心所欲,約11時左右盤臥回盆,蓋上濕布再醒面。和面時,不時變換手法,力度均勻有力,醒面時,用溫棉紗將面盆蓋實,保濕保溫,防風防塵。于次日4時左右開始在羊角上上筷子上箱,也就是將土筷子厚的條狀面移進面箱,而后分簽,再將分簽后的條狀面移進面箱。這道工序在八時左右完畢,醒至上午十時開始出面,風干后包裝出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