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宮燈的基本介紹
北京宮燈,是北京久負盛名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中國民間風俗"上元燈節",千家萬戶張燈結彩,真是"燈市千光照,花焰萬枝開"。節日用的是紅紗燈,此外,北京主要生產一種絹畫燈,具有強烈的宮廷色彩。無論是宮燈還是紗燈,過去多為宮廷使用。
全國宮燈藝人云集北京,形成了以宮紗燈為主的傳統特色工藝。與此同時,北京民間燈彩的制作也很精美,北京燈市口曾有盛極一時的燈市。清朝末期,北京宮燈曾在巴拿馬博覽會上獲得金牌。
產品特點
北京宮燈制作精美,用料講究,框架多用竹子、紅木、檀木、花梨木等進行捆扎。外繃彩繪紗娟,下垂流蘇,口飾金邊,十分艷麗端莊。既有照明的實用價值,
又有裝飾欣賞價值 。北京宮燈制作精美,選料細致,框架一般用紅木、檀木、花梨木等貴重木料精制,加上彩繪玻璃絲紗絹的裝飾,典雅華貴。紅紗燈用金色云朵和流蘇烘托,顯得格外艷麗端莊。每當吉日良辰、華燈高懸,倍增歡樂吉慶的氣氛。
歷史民俗
宮燈,顧名思義,就是宮廷里的燈。為帝王之家的照明工具,以其雍容華貴、充滿宮廷氣派而聞名于世。
1279年,江門新會崖門發生了一場改朝換代的宋元大海戰,自此南宋滅亡。大戰后宮廷里的藝人、御師逃難流落到江門沿海一帶。此后,漢人常于元宵、中秋等節日張掛花燈,以示懷念并祝愿。自此,江門地區更增添了中原生活飲食文化色彩。這些風俗,傳至全國,波及海外。
南宋流落到江門新會的李姓宮燈御師,及其后代們一直操起祖業制造宮燈,約在光緒年,其后人李希焱在江門長堤開設了宮燈瓷業行。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江門被定為通商口岸,商業日催繁榮,對外交往更加頻繁, 宮燈行業興旺發展。1930年,李希焱兒子李發繼承祖業,流傳下來的宮燈重新開始煥發光芒。40年代中期,出生于印刷世家的李發太太有感于多年內戰,擔心祖國的文化遺產漸漸流失,于是冒著風險來到北京,用了兩年時間流連于故宮紫禁城,用最直接的白描手法將大部分的宮廷飾物一一描繪下來,并記錄注釋。40年代后期,李發先生將生意漸漸轉移到香港,并按太太描繪下來的宮廷用品圖案加以改造,制成現代宮燈。并于1949年獲得英國結構專利證書,據悉是中國照明工業史上最早的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