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油雞的基本介紹
北京油雞是北京地區特有的地方優良品種,距今已有300余年。是優良的肉蛋兼用型地方雞種。有鳳頭、毛腿和胡子嘴特征,肉質細致,肉味鮮美,蛋質佳良,生活力強和遺傳性穩定等特性。
北京油雞,原產地為北京郊區海淀、定安門、德勝門一帶,地勢平坦,水源充足,土質肥沃,農業生產以糧菜間作為主,是北京油雞最佳的生長環境。據文獻記載,清朝時期,李鴻章曾將此雞貢奉給慈禧太后,從此,慈禧太后非油雞不吃。1988年愛新覺羅·溥杰為北京油雞題寫新名“中華宮廷黃雞”。
營養價值
1.雞肉和豬肉、牛肉比較,其蛋白質含量較高,脂肪含量較低。此外,雞肉蛋白質中富含人體必須的氨基酸,其含量與蛋乳中的氨基酸譜式極為相似,因此為優質蛋白質的來源。雞肉的蛋白質含量根據部位、帶皮和不帶皮而有差別,從高到底的排序大致為去皮的雞肉、胸脯肉、大腿肉。雞肉皮存在大量的脂類物質,所以絕不能把帶皮的雞肉視為低熱量的食品。
2.雞肉也是磷、鐵、銅和鋅的良好來源,并且富含豐富的維生素B12、維生素B6、維生素A、維生素D和維生素K等。
3.雞肉的脂類物質和牛肉、豬肉比較,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亞油酸和亞麻酸,能夠降低人體對健康不利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含量。
產品特點
北京油雞體軀中等,羽色美觀,主要為赤褐色和黃色羽色。赤褐色者體型較小,黃色者體型大。雛雞絨毛呈淡黃或土黃色。冠羽、脛羽、髯羽也很明顯,很惹人喜愛。成年雞羽毛厚而蓬松。公雞羽毛色澤鮮艷光亮,頭部高昂,尾羽多為黑色。母雞頭、尾微翹,脛略短,體態墩實。北京油雞羽毛較其他雞種特殊,具有冠羽和脛羽,有的個體還有趾羽。不少個體下頜或頰部有髯須,故稱為“三羽”(鳳頭、毛腿和胡子嘴)。
歷史民俗
北京油雞這一品種距今已有250余年的歷史。北京是元、明、清等王朝的都城,特別是明、清兩代的王公貴 族,對于品質特優的禽產品的需求,是促使北京家禽良種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產區位于京都的近郊,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和水稻等.這就使油雞的形成具備了良好的物質條件。當地農民長期參與城鄉間的集市貿易,為了滿足消費者對雞肉、蛋品和觀賞愛好等方面的特殊需要,逐漸積累了雞的繁殖、選種和飼養管理等經驗,經過長期選擇和培育,從而形成了這一外貌獨特、肉蛋品質兼優的地方優良雞種。
建國前,北京油雞剩余不多,瀕于絕種。50年代初期,北京農業大學曾以油雞為母本,開展了雜交育種的研究工作。
北京油雞的品嘗吃法
烹調鮮雞時只需放油、精鹽、蔥、姜、醬油等,味道就很鮮美。如果再放入花椒、大料等厚味的調料,反而會把雞的鮮味驅走或掩蓋。
雞肉用藥膳燉煮,營養更全面。帶皮的雞肉含有較多的脂類物質,所以比較肥的雞應該去掉雞皮再烹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