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大救駕的基本介紹
大救駕是安徽省壽縣、爐橋、鳳臺縣一帶(八公山周邊)的特色名點,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公元956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奉詔攻打壽州(今壽縣),久攻不克,積勞成疾,食這種糕點,恢復了健康。后來趙匡胤做了宋朝皇帝,賜名“大救駕”。
產品特點
形態:圓形,表面酥層清晰,中間呈急流旋渦狀。
色澤:淡黃色均勻。
組織:外皮酥脆,餡細軟。
口味:酥松、香甜,有果料香味。
歷史民俗
“大救駕”是壽縣歷史悠久的美味名點。相傳趙匡胤在攻打南唐時疲勞過度,茶飯不思。有個廚師用上好的白面、白糖、香油、青紅絲、核桃仁等材料做了點心,這種點心的外皮有數道花酥層層疊起,金絲條條分明,中間如急流旋渦狀,因用油煎炸,色澤金黃,香味撲鼻。趙匡胤品嘗后覺得酥脆甜香,食欲大增。他做了皇帝后,想起南唐之戰和這種糕點,說:“那次鞍馬之勞,戰后之疾,多虧這種糕點從中救駕。”于是人們便叫這種糕點為“大救駕”。“大救駕”馳名淮河南北,外地來客慕名品嘗,當地人們也常以此饋贈親友,頗受歡迎。
制作方法
主料和輔料:
(以100只計算)富強粉5千克,綿白糖3千克,冰糖250克,豬肉1500克,果料750克,麻油適量。
制作技藝:
1.取面粉2000克,用全部熟豬油和成油酥面團;將余下的面粉用溫水和成油酥面團軟硬一致的水面團。
2.將白糖、冰糖、果料和在一起拌勻即成餡心。
3.將和好的兩種面團按規定的重量各下成劑子。把油酥面劑團揉成圓形,再將水面劑撳成圓片,把油酥面團包入水面圓片內,用搟杖搟成橢圓形薄片,從中段卷起呈圓筒形,再按扁后放在案板上用搟杖搟成扁長條,再將扁長條橫卷起,從中一切兩段,把斷面向上放在案板上,按平搟成兩個圓片,將調好的糖餡包入封口,按成圓餅,即為大救駕生坯。
4.將做成的生坯,放入燒熱的芝麻油鍋中用慢火炸透即為成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