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嶺大米的基本介紹
公主嶺市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獨特的農業生態環境。適宜的日照時數和有效積溫、較大的晝夜溫差、能夠滿足作物生長需要的無霜期、肥沃的土壤、A級綠色食品的農業環境質量,以及優良的品種、科學的栽培技術、先進的加工工藝、悠久的人文歷史淵源,造就了具有明顯區域特色的優秀品質,也使公主嶺大米享譽省內外,飄香千萬家。
營養價值
1.大米最主要的成份是碳水化合物約70%左右,同時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質7%~8%、維生素、纖維素和礦物質。
2.大米的營養價值一般、比較均衡,維生素B族含量比較豐富、齊全。
3.大米蛋白質中,含賴氨酸高的堿溶性谷蛋白占80%,賴氨酸含量高于其它谷物,氨基酸組成配比合理,比較接近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蛋白質氨基酸最佳配比模式,大米蛋白質的生物價(BV值)為77,蛋白質效用比率(PER值)為2.2(小麥為1.5,玉米為1.1),蛋白質的可消化性超過90%,均高于其它谷物,因此大米蛋白質的營養價值高。
產品特點
公主嶺大米以其米飯特有的香、粘、滑、軟而深得消費者青睞。米粒為橢圓形或長粒形,潔白透明,米粒整齊,外觀形狀極優;米飯油亮香醇,松軟可口,食味品質極佳;米質上乘,營養成份齊全。
歷史民俗
公主嶺種植水稻的歷史較早。中華民國6年(1917年),二十家子大泉眼、八屋小五家子開荒洼地種植水稻26.67公頃;后秦家屯河套開荒種水稻5.34公頃;另有兩家子、三教寺、前二道河子、八屋佟家窩堡、三道圈、公主嶺八叉溝子、尹家店、響水河子、八大泉眼、新開河、四道崗等處均有少量水稻種植。中華民國10年(1921年),開墾水田210公頃。中華民國17年(1928年),水田發展到700公頃,新中國成立初期,水稻種植面積為4000多公頃,后因擴大玉米高產作物種植面積,水稻種植面積有所減少。到1984年,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3617公頃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