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類烏齊牦牛的基本介紹
類烏齊牦牛肉,西藏自治區類烏齊縣特產,康巴類烏齊牦牛類烏齊牦牛放養于海拔3700米以上的類烏齊縣天然牧場中,飲水來源于海拔5000米以上的弱堿性冰川雪融水或泉水。其肉質顏色鮮紅,致密有彈性,富含蛋白質和氨基酸,具有特殊的腥膻氣味,口味濃郁,營養價值高,在西藏自治區享有較高知名度。憑借類烏齊縣獨特的地貌、氣候、水源條件以及充足優良的草場資源,孕育出了類烏齊牦牛獨特的優良品質。
類烏齊牦牛牛屠宰后,肌肉呈深紅色,有光澤,脂肪白色至淡黃色,切面有大理石花紋,肉質致密有彈性,外表微干或濕潤,切面濕潤而不粘手,指壓后凹陷立即恢復,具有牦牛肉特有腥膻味;熟肉湯澄清透明,脂肪團聚于表面,具有特有的濃厚香味。
2016年以來,類烏齊縣實施人工飼草地建設1.2萬余畝,萬頭以上牦牛育肥基地建設工程順利推進。年平均實現牦牛肉加工、銷售達450萬千克。2017年,類馬齊花午仔仁1/1力爾頭,酉IUTHVHJ做法年出欄45萬余頭,牛肉年產量5430噸,年產值7131萬元。二力上程市剛尖與介化十喬且業E歸A卡戶584人實現年人均1500元脫貧增收,輻射帶動牦牛養殖戶2000戶17500余人增收致富,人均增收500余元。
類烏齊牦牛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區域范圍包括類烏齊縣現轄的桑多鎮、類烏齊鎮、吉多鄉、崗色鄉、濱達鄉、卡瑪多鄉、尚卡鄉、伊日鄉、甲桑卡鄉、長毛嶺鄉共10個鄉(鎮),82個行政村。北至烏然村、西至比蒼村、南至協瑪村、東至濱達村。地理坐標為東經95°48′26″~96°57′49″,北緯30°56′43″~31°56′02″,保護規模15萬頭,年產量0.80萬噸。
營養價值
含在豐富的膠原蛋白質,脂肪含量也比肥肉低,并且不含膽固醇。能增強細胞生理代謝,使皮膚更富有彈性和韌性,延緩皮膚的衰老。有強筋壯骨之功效,對腰膝酸軟、身體瘦弱者有很好的食療作用。有助于青少年生長發育和減緩中老年婦女骨質疏松的速度。
產品特點
類烏齊牦牛牛頭較粗重,額寬平,面稍凹,眼圓有神,嘴方大,唇薄,絕大多數有角,角形向外折向上、開張,角間距大,母牦牛角較細。公、母均無肉垂、前胸開闊,胸深,肋開張,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尻部較窄、傾斜。尾根低,尾短。四肢強健有力,蹄小而圓,蹄叉緊,蹄質堅實,肢勢端正。前胸、臂部、胸腹體側著生長毛及地,尾毛叢生帚狀。
歷史民俗
牦牛自古至今是青藏高原牧區的優勢種家畜和當家畜種,藏語叫雅窖,康巴類烏齊牦牛世界通稱為yak,即藏語譯音。牦牛叫聲像豬鳴,所以又稱豬聲牛。西方國家因其主產于中國青藏高原藏族地區,也稱西藏牛。牦牛尾如馬尾,所以又名馬尾牛。因為牦牛能夠適應高寒生態條件,不僅耐粗、耐勞,擅走陡坡險路、醬燒牦牛蹄的做法雪山沼澤,還能游渡江河激流,所以有高原之舟之稱。醬燒牦牛蹄的做法牦牛是藏族先民最早馴化的牲畜之一,康巴類烏齊牦牛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康巴類烏齊牦牛說文》中記載,西南夷長毛牛也。《山海經·北山經》中川描述,潘侯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
康巴類烏齊牦牛的獲獎榮譽
2015年12月2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類烏齊牦牛肉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