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靈苦蕎
苦蕎是自然界中甚少的藥食兩用作物,據《本草綱目》記載:苦蕎味苦,性平寒,能實腸胃,益氣力,續精神,利耳目,煉五臟渣穢;在《千金要方》、《中藥大辭典》及相關文獻中對苦蕎都有記載:可安神、活氣血、降氣寬腸、清熱腫風痛、祛積化滯、清腸、潤腸、通便、止咳、平喘、抗炎、抗過敏、強心、減肥、美容等功效。
根據《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管理辦法》的規定以及廣靈苦蕎特定的自然生態環境條件,經廣靈縣農業局研究決定,并廣泛征求有關方面的意見,劃定廣靈苦蕎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為:山西省大同市廣靈縣域內的作疃鄉、蕉山鄉、望狐鄉、梁莊鄉、斗泉鄉、壺泉鎮6個鄉鎮,65個行政村(社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13°51'-114°24',北緯39°35'-39°55'之間。保護面積4000公頃,年生產總量13000噸。
外在感官特征: 廣靈苦蕎形狀為圓三棱形或錐狀三棱形,上有三棱三溝,溝棱相同,棱圓鈍;籽粒色澤呈黑褐色或灰褐色;外皮微苦,無氣味。
內在品質指標: 廣靈苦蕎果皮厚為103至148微米,皮殼約占果實重量的25%-30%;籽粒長度為4.21 mm至7.23mm,千粒重為12g至24g;蛋白質含量(%)為9.5至10.9; 總黃酮含量(mg/kg)為480至563;硒含量(mg/kg)為0.003至0.008;鐵含量(mg/kg)為45至53.7;膳食纖維(%)為11.0至13.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