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補花的基本介紹
北京補花亦稱“貼補”。北京名產。是北京特有的漢族傳統民間工藝,是刺繡的變種。它的特點是以補代繡,用北京特有的鳳尾紗或其他織物,大面積使用,剪成花、鳥、魚、蟲、人物、山水圖案形狀,補繡在布底上,形成紋飾,用繡線在紋飾上及周圍用各種針法繡制裝飾點綴。北京補花用鳳尾紗做圖案,在一個單元區間內都用深淺暈色,色彩明快有立體感,這是北京補花在工藝色彩上的獨特風格。大體繼承了傳統刺繡“堆綾”、“貼絹”等技法。
產品特點
北京補花技藝特點是撥花工藝,要求花型圖案圓、團、齊、平,不僅表現整齊、簡潔,同時表現為藝術上的成熟,令人賞心悅目,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并用扦、鎖等針法沿起邊緣裝飾,恰如中國畫的白描。
北京補花分為平補、雕補、棉補三大類:
平補圖案布局散漫,做工精細。平補又有插補(扦補)、鎖補、勒補、繡補、雙面補;
雕補是北京的粗工補花,雕補紋樣布局有兩種:一是半雕圈花,只是在邊沿做花;二是全雕滿花,全部做花,題材以花卉為主,具有濃厚的北京地方特色;
棉補又稱棉古,花內墊有棉花,具有浮雕效果,配以彩色繡花,通過虛實凹凸表現形象,生動活潑,耐人尋味。
歷史民俗
北京補花工藝起源于唐代“堆綾”、“貼絹”,是中國漢族傳統刺繡的變體繡。1976年白塔寺修繕時發現的袈裟上的紋飾即用堆綾、貼絹工藝,上面的圖案有梅、蘭、竹、菊、蓮、桃等十二種花卉,為九宮格形式。據考證,此袈裟為清乾隆皇帝母親率宮女親自制作。堆綾工藝后來逐漸發展、演變,北京補花便是在此工藝基礎上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北京特色的民間工藝。補花由挑花、補花、刺繡工藝組成,采用棉、麻、紗等帶色布料剪成各種紋樣,按設計布局分別粘貼在以亞麻和棉布為主的材料上,并用針線鎖其邊沿裝飾而成。比較突出的代表作品有“百家索童衣”等。
制作方法
制作方法是根據花型剪好布料以后,將布料免邊,行話叫“撥花”。撥花的輪廓,工藝上要求“團、圓”,逢凹加角避免太小。花朵本身有濃淡,而且花葉可以重疊、套接。花紋邊緣的繡工有鎖補、牽補和打纜之分。鎖補就是鎖針。牽補俗名“偷針牽”,邊緣上看不見縫綴的針腳。打纜又叫“跑花”,即一條線順著縫。現北京補花,使用一種特別加工(染經織緯)的“鳳尾紗”,色彩由淺入深,具有明暗深淺的藝術效果,立體感強,色調和諧自然。品種有餐室和床上的用品以及袋、巾、墊等三十多類。
北京補花植根于傳統文化,流傳千年的堆綾子就是補花工藝之祖。堆綾子是刺繡的一種變體。它以貼綾代繡,用薄綾或軟緞作厚料,按紙樣剪出各種綾花,挽上邊,再把一個個散瓣隊萃成各具情態的花朵,貼在綾底上,用棲針工藝以絲線縫綴成具有層次感的圖案,并用筆涂上染料,施以暈色的工藝,堆綾子的圖案簡練而豐滿,裝飾性強,這就是使它能從刺繡工藝脫穎而出,與刺繡相媲美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