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潭荸薺的基本介紹
荸薺屬沙草科植物荸薺的球莖,多年生草本,原產印度,荸薺冬、春季挖掘上市。荸薺是其地下匍匐莖先端膨大的球莖。球莖扁圓球形,表面平滑,老熟后呈深栗殼鈀或棗紅色,有環節3~5圈,并有短鳥嘴狀頂芽及側芽,肉為白色、質地脆嫩,多汁而甜。
荸薺僅指其外表,說它像栗子,不僅是形狀,連性味、成分、功用都與栗子相似,又因它是在泥中結果,所以有地栗之稱。
荸薺皮色紫黑,肉質潔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譽,北方人視之為“江南人參”。
荸薺既可作為水果,又可算作蔬菜,是大眾喜愛的時令之品。
荸薺的品質要求:以個大、潔凈、新鮮、皮薄、肉細、味甜、爽脆、無渣者質佳。
段潭鄉位于豐城市東北部,東與袁渡、白土兩鎮接壤,西與小港鎮毗鄰,南與筱塘鄉交界,北與南昌縣的廣福、三江兩鎮相連。該鄉土地肥沃,特產豐富。主要農作物盛產優質稻谷、紅薯、大豆、油菜、西瓜、花生、芝麻等。經濟作物有蔬菜、荸薺,尤其荸薺生產聞名遐邇,荸薺生產可追溯到明代,為本地的一大地方特產,最高年份占農田栽插面積的1/4,達7000余畝,產量達萬噸,堪稱“荸薺之鄉”。
荸薺中含的磷是根莖類蔬菜中較高的,能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維持生理功能的需要,對牙齒骨骼的發育有很大好處,同時可促進體內的糖、脂肪、蛋白質三大物質的代謝,調節酸堿平衡,因此荸薺適于兒童食用。
英國在對荸薺的研究中發現一種“荸薺英”,這種物質對黃金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產氣桿菌及綠膿桿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對降低血壓也有一定效果。這種物質還對癌腫有防治作用。
荸薺質嫩多津,可治療熱病津傷口渴之癥,對糖尿病尿多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荸薺水煎湯汁能利尿排淋,對于小便淋瀝澀通者有一定治療作用,可作為尿路感染患者的食療佳品。近年研究發現荸薺含有一種抗病毒物質可抑制流腦,流感病毒,能用于預防流腦及流感的傳播。
荸薺含有豐富的淀粉、蛋白質、粗脂肪、鈣、磷、鐵、維生素A、B1、B2、C等。還含有抗癌、降低血壓的有效成分--荸薺英。 中醫臨床上常用馬蹄配成“雪羹湯”清熱去痰,降血壓和治療大便干硬。中醫認為,用新鮮馬蹄配蘆根、鮮藕汁同飲,是清熱、生津止渴的理想飲料。 由于馬蹄性寒,因此體弱者及小兒遺尿患者應避免食用。此外,生吃馬蹄要注重衛生,食用前要洗干凈,最好用開水燙過。馬蹄也可入藥,《本草綱目》中記有“馬蹄能清熱消渴,治脾熱,濕中益氣,開胃下食,清心明目,解熱殺菌,清黃疸,降血壓,治療多種疾病。馬蹄是一種集食用藥用價值于一身的生蔬菜,曾一度成為明清時期朝廷貢品。馬蹄與眾不同,其肉質雪白細滑、水份含量高,清甜無渣,爽脆可口,馬蹄熟食把它伴雞、鴨、香菇、云耳一起鈔成一道菜更有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