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桑蠶的基本介紹
十堰市桑蠶產業發展歷史悠久,但由于市場波動,長期以來,產業忽上忽下,規模不大,鏈條不長。近年來,隨著東桑西移項目的實施,十堰成為全國桑蠶產業發展的新優勢區,農民生產積極性不斷高漲。發展生態桑蠶產業既是服務南水北調大局的需要,也是促進庫區生態特色產業持續發展的需要,必須堅持產業生態化,加大產業化經營力度,大力發展現代生態桑蠶產業。
一、產業發展現狀
1、產業基地初具規模。截止2013年底,全市已建成標準桑園面積11萬畝,投產面積達7.5萬畝,核心區示范區面積達3萬畝,基本形成一鄉一品優勢產業帶。主要分布在鄖縣劉洞、白浪、胡家營、城關、楊溪、譚山、南化、白桑、大柳、鮑峽,鄖西縣香口、景陽、夾河、澗池、觀音、馬安、六郎、河夾、安家,竹溪縣蔣家堰、豐溪、水坪、縣河、鄂坪等鄉鎮。全市桑蠶基地建設質量高,桑園增長幅度位于全省前列。目前,全市有近60000人從事桑蠶產業生產。
2、生產能力不斷提升。2013年,全市總產繭量650噸,蠶繭產值2500萬元,綜合產值4.5億元。產業效益初步顯現。全市建設蠶房30萬平方米,改造小蠶共育室210個、養蠶專用房936個,推廣使用方格蔟250萬片,省力化蠶臺推廣應用300套、自動調節恒溫器100套。全市小蠶共育率和方格蔟普及率均達到100%。
3、服務體系顯現雛形。為了促進蠶桑產業發展,蠶桑生產重點鄉鎮以大戶為基礎新建了小蠶共育室和蠶桑技術培訓基地,縣、鄉(鎮)、村服務網絡顯現雛形。
4、技術培訓與政策引導同步。培訓新技術,推廣新品種主要以開展優質桑蠶引進繁育推廣、高產養蠶技術、高產桑園管理技術、小蠶共育、省力化蠶臺應用、方格簇應用、蠶病綜合防治、省力化收蟻等各種類型生產技術培訓,累計舉辦養蠶培訓班350期,培訓人數25000人(次),發放《栽桑養蠶實用技術手冊》等各種資料、光盤26000多張(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