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豆腐干的基本介紹
豆腐干是江口縣人民的傳統食品之一,色香味別具一格,制作獨特。其制作過程一般要經過泡豆、磨漿、濾漿、煮漿、點漿、上箱、過鹵、切塊、上扦、晾干等十道工序,才能做成產品,用棕葉每百穿成一串。江口豆腐干之所以有獨特的風味,主要是采取了三條措施:一是選用純凈的井水;二是不揭豆油皮,以保留其精華;三是在上扦時,首先一小塊的把它移放在類似斗笠的竹簞上,晾干八成左右,再曬干或烤干,使其不起泡,也沒有糊鍋巴,而形成干硬、發黃、透明的方塊。
營養價值
豆腐干營養豐富,含有大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還含有鈣、磷、鐵等多種人體所需的礦物質。豆腐干在制作過程中會添加食鹽、茴香、花椒、大料、干姜等調料,既香又鮮,久吃不厭,被譽為“素火腿”。
產品特點
豆腐干是江口人民的傳統食品之一,色香味別具一格,制作獨特,歷史悠久。生產這種獨特的豆腐干,靠的是龍井的特殊水質、梵凈山區無污染的大豆、特殊的工藝以及獨特的斗笠架曬。此豆腐干色澤鮮嫩、營養豐富,生吃清香綿軟,余味無窮;炸吃不膩不燥,香酥脆爽;煮吃香氣四溢,浸入心脾,堪稱人間一絕。
歷史民俗
江口豆腐干的傳統制作工藝,迄今已近一百年的歷史。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江口人段太祿、張圣興、張圣賢在江口城關新街以烤酒、加工豆腐為業。開始的時候,是每天將賣剩的豆腐烤干,送給喝酒的客人下酒,后來不斷改進制作工藝,加工成豆腐干出售。
江口縣城豆腐干一條街,一個個大斗笠懸掛在屋檐下,上面晾曬著傳統工藝制作的豆腐干。江口豆腐干的制作已有600余年歷史,形狀方正、片薄透明。現有13戶人家生產銷售。每戶每年生產豆腐干300多公斤,年收入近萬元。
在江口老街走走,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曬豆腐干了,家家戶戶門前都支著一個個大竹蔑,上面曬著一塊塊黃橙橙的豆腐干,別有情趣。
江口豆腐干的制作方法
江口豆腐干的制作過程一般要經過泡豆、磨漿、濾漿、煮漿、點漿、上箱、過鹵、切塊、上扦、晾干等十道工序,才能做成產品,用棕葉每百穿成一串。江口豆腐干之所以有獨特的風味,主要是采取了三條措施:一是選用純凈的井水;二是不揭豆油皮,以保留其精華;三是在上扦時,首先一小塊的把它移放在類似斗笠的竹簞上,晾干八成左右,再曬干或烤干,使其不起泡,也沒有糊鍋巴,而形成干硬、發黃、透明的方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