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菌豆腐渣的基本介紹
紅菌豆腐渣系福建省武平特產,上杭及廣東平遠一帶也有。它是用豆漿濾出的一般人僅作為喂豬飲料的渣滓,經過加工制作而成的一種具有鮮明個性的菜肴。它的歷史有多久,無從考證,僅知在味精問世之前,它是經常當作味精來使用的,像甘草和諸藥一樣,它能和諸菜。
無論煮肉、煮豆腐及一秀菜蔬,放一點紅菌豆腐渣,即鮮美異常,且價格又極低廉,因此備受人們的喜愛。據說,許多過南洋的仁居人在回家鄉探親之前,常預先寫信,囑親屬買好紅菌豆腐渣,烤熟曬干,用瓶裝好,以便帶往南洋,贈送親友做菜品嘗。
歷史民俗
據說,古時候,有一戶普通百姓人家,一回家里磨完豆腐,把喂豬剩下的豆腐渣放置在一個空房間里,第二天發現這盆豆腐渣不但沒變質發臭,反而表面長出了一層紅色的菌毛,摸上去豆腐渣團變得又結實又有彈性,還有一股清香味。試煮來吃,居然非常美味。于是,以后這家人檢磨豆腐時,也同樣把豆腐渣盛放起來,希望它繼續長出紅色菌毛變成美味。但豆腐渣始終是長出了黑霉變質壞了。后來,才發現那個閑間的屋頂上,吊著晾曬的一堆玉米棒子,有些玉米壞了,長出了紅色的菌霉,它掉在豆腐渣上,加上合適的溫度和濕度,豆腐渣才發酵變成了美味。原來玉米棒子上長出的紅色菌毛,就是發酵的菌母。經過后來的不停試驗,最后才形成了現在制作紅菌的整套統一的流程,世界上這才多出這么一個稀奇的食物來。
制作方法
紅菌的制作很簡單:先準備好幾個米篩或者糖篩,篩內平鋪上一層芭蕉葉,或者荷葉、蕉芋葉等。把磨制豆腐剩下的新鮮豆腐渣。倒入一口大鐵鍋中慢火培烤,注意翻鏟免得燒焦燒糊,等豆腐渣炒干到可以用手捏成團,手上還留有濕印,卻擠不出水,渣團拋之即散碎的程度,即可鏟起來,放入米篩或糠篩里,用手壓緊、壓平、壓勻,厚度與一塊水豆腐差不多厚。篩里鋪一層芭蕉葉,為的是紅菌制作好后取出時方便,不會粘在篩內。
等篩內的豆腐渣冷卻后,在它表面均勻地撒上菌種,菌種的根須很快伸入豆腐渣中。這個發酵長菌過程,只需一個晚上,渣便會變得既結實又柔韌,同時渣面長出一層紅毛,這就是“紅菌”了。第二天就可食用,吃多少切多少,和切一板板的水豆腐一樣。因為它長出的是紅色的濃密菌毛,所以這也是“紅菌”這種食物的名字的由來,也有人叫它紅菌子、紅菌豆腐、紅菌豆腐渣。
而制作紅菌的菌種,市面上是絕無出售的,這就靠人們平常時的收集積累了。我們吃過的玉米棒子,吃完了面上的玉米粒,把剩下的玉米芯扔在屋子的某個角落里,久之,玉米芯發霉了,表面會長出一點點、一塊塊的紅色的菌毛,把這些紅色菌毛用刀片刮下來,包到紙中收藏起來,這就是用豆腐渣制作紅菌的菌種來源。據說,也就僅此一個培植菌種的方法。
紅菌的菌種發酵期非常快,從發酵到變質,通常只需一天。頭天晚上在豆腐渣上植下的菌種,經過一個晚上就使豆腐渣發酵完畢,第二天便制成了可供食用的紅菌了。但當天若沒有吃完,則菌種會發酵過度,到了下午或者晚上,紅毛逐漸會轉變成黑毛,這就說明制作的紅菌快要變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