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內畫壺的基本介紹
內畫是漢族特有的一種傳統工藝,它的產生起源于畫鼻煙壺,北京內畫壺即鼻煙壺,一般用料器為原料,名貴的則用玉、水晶、瑪瑙、翡翠制成。制作時,先將原料制成或刻成小扁瓶,用鐵紗在瓶內搖磨,使內壁平滑并呈乳白色,然后用極其精細的竹簽制成的纖細勾頭畫筆,伸進鼻煙壺內,把畫稿或畫樣臨摹在內壁上,內容有書法,由水、花鳥、仕女、歷史故事或傳說。
產品特點
在內畫壺中作畫,描繪出來的無論是書法還是圖畫,是人物還是山水都要符合人類左右兩眼的視物習慣,所以在壺坯的內壁作畫,用的是反向作畫的手法。鼻煙壺當然也有瓷胎的,但那就不再是內畫壺而是外畫了,所以瓷鼻煙壺的繪畫手法不是反向作畫。
在瓶的內壁繪畫需要用一種很小的勾筆,筆端仍然是狼毫,狼毫在澀澀的毛玻璃壁上繪畫,就像在宣紙上一樣著色穩(wěn)定。在這種大方向確定以后,
各種流派和風格的大師以及作品便自皇宮至民間涌現出來。內畫的題材從簡單的裝飾圖案開始,慢慢發(fā)展到山水、人物、花鳥,進而在圖畫中插入具有故事情節(jié)的傳說和 神話,在繪畫技藝成熟之后,又進一步借鑒國畫藝術,給每幅作品加上題款、印章,使得內畫壺越來越具有欣賞性,也使得這件小器有了高雅的藝術品位,而俗文化藉此承襲了雅文化的血脈。
歷史民俗
相傳嘉慶、道光年間,一個外地小吏到京城述職,寄宿在廟里,因鼻煙快吸完了,就用煙簽刮煙壺中剩下的鼻煙。廟里的一個和尚看到煙簽在壺的內壁留下很多刮痕,很有國畫的線條感,就將其拓展成了內畫壺技藝。
不過,據專家考證,內畫壺的發(fā)明者并非和尚,而是清嘉慶年間南方一位年輕畫家。他將小鋼珠、石英砂和少量水灌入壺內晃動,將內壁磨出細紋,使顏料易于附著,然后以帶有彎鉤的竹筆蘸上顏色,在內壁反向作畫。這位畫家就是甘桓,現存甘桓最早的內畫壺制于1816年,據傳他在1860年輟筆。
內畫的形成有一段有趣的傳說,乾隆末年,一位地方上的小官吏進京辦事,他為人正直,為官清廉,希望以正常途徑得到辦理。由于朝廷官員辦事效率低,也沒有進行賄賂,盡管等了很長時間,但他的事仍一拖再拖。地方小官吏錢糧耗盡,無奈的寄宿在京城的一所寺廟里,他嗜好鼻煙成癖,當玻璃鼻煙壺中的鼻煙用盡時,他便用煙簽去掏挖壺壁上粘有的鼻煙,在內壁上形成許多的劃痕,這個鼻煙壺讓一個有心機和尚看見,這和尚通過實驗,用竹簽烤彎削出尖頭,蘸上墨在透明的鼻煙壺的內壁上畫上圖畫,這種奇特的畫就誕生了。
獲獎榮譽
內畫如今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榮獲聯和國教科文組織“杰出手工藝品徽章”認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