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挎包火燒的基本介紹
棗莊挎包火燒即為微山湖區特有的面食。因其形為正方形,頗似挎包,因而得名;另有一說,為便于攜帶,這種火燒做得與挎包大小相似,內中夾層可夾上狗肉、菜肴,便于外出攜帶,所以稱為“挎包火燒”。
產品特點
用焦炭爐烘烤時,火燒內部受熱膨脹,外皮向兩面鼓起,香脆焦酥;內里有五、六層夾層,疏松柔軟。如再有碗菱米粥佐之,會使人更覺清口增香,倍增食欲。烤好的挎包火燒,椒鹽味濃,表面酥松,里面柔韌筋道。挎包火燒內有五六層夾層,可以夾各種肉食。
歷史民俗
民國初年,激進的年輕人剛剛脫掉長馬褂,以穿中山裝看作一種時尚。人們把中山裝的四個兜習稱挎包,燒餅鋪的師傅受其啟發,于是仿制衣兜,做出了與燒餅完全不同的面食“挎包燒餅”,因其口感味道特別,流傳近百年,發展成為當地人的主要食品之一。
制作方法
制作挎包火燒首先要制坯,將面粉放在案板上,中間扒一個坑,用開水均勻地將面燙成七八成熟,邊燙邊拌,一次燙成。稍涼后和成軟硬適度的面團,用刀切成數塊,讓面團散盡熱氣,待完全冷卻再揉成團,蓋上一塊濕布。做時取一塊面團,揉搓均勻,用搟面杖將餅坯搟平成皮,刷上油、鹽、五香粉等調料,再揉搓、搟壓、疊卷、收口,用小搟面杖輕輕搟成長約12厘米、寬約10厘米、內有多層餅皮的生坯。接下來就要在特制的爐子和鏊子上完成烙坯、烤制過程,烙坯對成品質量至關重要:烙坯時,將一鐵制餅鏊支在火上燒熱,擦凈鏊面,把火燒生坯收口的一面先放在鏊子上烙一烙,使表面稍硬結,翻過來再烙另一面,待火燒兩面稍微發硬后取下。烙坯的目的是使火燒烤制時在爐壁內能立得住,不發軟不變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