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渡大芋頭的基本介紹
彌渡大芋頭因原出于彌渡縣而得名, 載培學稱之為檳榔芋,在彌渡栽種廣泛,是彌渡的傳統特色蔬菜。多年生塊莖植物,常作一年生作物栽培。原產于印度,后由東南亞、華南地區及日本等地引進。我國以珠江流域及臺灣省種植最多,長江流域次之,其他省市也有種植。
營養價值
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淀粉)、較高的鈣和一定的維生素。芋頭性平,味甘、辛,有小毒。能益脾胃,調中氣 ,化痰散結。可治少食乏力、痕瘍結核、久痢便血、癰毒等病癥。芋頭所含的礦物質中,氟的含量較高,具有潔齒防齲、保護牙齒的作用。芋頭中含有多種微量元素,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可作為防治癌瘤的常用藥膳主食。在癌癥手術或術后放療、化療及其康復的過程中,有較好的輔助作用。
產品特點
剖開芋頭可見芋肉布滿細小紅筋, 類似檳榔花紋,母芋橢圓形, 子芋1個~28個。以產子芋為主, 一般單個重1000至2500克, 大的可達3500克。芋肉白色、質松軟者品質上等。
歷史民俗
清朝道光十九年。林則徐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到廣州禁煙。在廣州的英美俄德等國的領使,用西餐來招待林則徐,在飯后上了一道冰淇淋,林則徐因不知冰淇淋為何美食,看到有氣冒出,以為是熱的,便用嘴吹之,好讓這道菜涼了再食。領使們看的大笑,把林則徐氣得吹胡子瞪眼睛。但林則徐也不動聲色,過了許久,林則徐宴請那些領使們吃飯。他請吃的菜肴,都是涼菜,之后上了一道芋泥,顏色灰白,表面閃著油光,看上去沒有一絲熱氣。那些個領使以為那也是一道涼菜,用湯匙舀了就往嘴巴里送。哈哈!上當了,領使都被燙得哇哇亂叫,林則徐心里暗笑,嘴里則不停地抱歉,說沒想到他們原來不知道這“芋泥”外冷里燙啊。
彌渡大芋頭的品嘗吃法
彌渡大芋頭的香糯、松粉、略甜口感, 可與肉類煮或燜, 也可切片入火鍋燙食, 以及做芋末丸子等。最有特色的吃法是芋頭扣肉,芋、肉同時入口, 色、香、味、型俱佳。芋頭食用方法很多.煮、蒸、懾、烤、燒、炒、燴、炸均可。最常見的做法是把芋頭煮熟或蒸熟后蘸糖吃;芋頭燒肉或將芋頭切成丁塊,與玉米摻在一起煮粥。
排骨蒸芋頭
材料:豬小排、芋頭、食鹽、雞精、生抽、淀粉、植物油、芝麻油、白砂糖。
做法:
1.香芋去皮,切成末;
2.排骨用少許的鹽、生抽、一點砂糖、一點雞粉、植物油、一匙淀粉,拌勻,腌制備用;
3.將香芋丁加入排骨中,拌勻,再澆上一點芝麻油;
4.蒸鍋燒開水,入鍋,隔水蒸15~20分鐘左右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