燴魚羹的基本介紹
天長的“魚羹”尤以高郵湖邊的古龍崗用昂嗤魚制成的魚羹為極品,制作方法十分獨特。龍崗人制作魚羹選用剛起水的昂嗤魚。這種魚頭扁嘴闊,似鲇魚,無鱗,顏色嫩黃和淺褐色相間,無背鰭。背上有一根很硬且尖銳的骨刺。先將昂嗤魚取出內(nèi)臟洗凈,然后把魚背上的骨刺戳在木制的鍋蓋的背面,有序排列戳好,鍋內(nèi)放入清水,蓋上鍋蓋,昂嗤魚懸在水上。灶膛內(nèi)大火將水燒沸,昂嗤魚蒸熟后肉落入水中。揭開鍋蓋,鍋蓋上釘?shù)氖且粭l條魚骨刺,鍋內(nèi)則是白如乳汁的魚肉湯。然后將配料依次加入。此種“魚羹”湯濃、肉嫩、味道更鮮,無魚刺。隨著廚房、炊具的改革,木質(zhì)鍋蓋已不多見,此類美味已很難吃到了。
營養(yǎng)價值
魚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少量維生素、鈣、鉀、鎂、硒等營養(yǎng)元素,肉質(zhì)細嫩,極易消化,對兒童、老人及體弱、脾胃消化功能不佳的人來說,吃魚既能補虛,又不必擔心消化困難;吃魚有“癆蟲”的作用,也就是說有利于肺結(jié)核病人的康復;魚肉的熱量不高,而且富含抗氧化成分,對于貪戀美味、想美容又怕肥胖的女士是極佳的選擇。
產(chǎn)品特點
燴魚羹,把鯽魚或昂嗤魚燉熟,俟冷透將肉剔出。這是一個相當費工夫的事。魚肉要用手慢慢撿看,將小刺盲刺都剔盡——否則喝時卡了嗓子。
歷史民俗
燴魚羹始于何時,何人創(chuàng)制不得而知。據(jù)陳詔著《美食尋趣》記載:南宋臨安(杭州)錢塘門外有位宋五嫂,系汴京人士,以善制“賽蟹羹”(魚羹)而聞名。宋高宗游蘇堤,命宋五嫂制“賽蟹羹”親嘗,味道極好,便召見賜錢,從此,“賽蟹羹”(魚羹)名揚全國,后來,“賽蟹羹”易名為“宋嫂魚羹”,至今仍是杭州名菜。后有詩人詠之“不嫌酸法桃花醋,下箸爭嘗宋嫂魚”,“虧君有時調(diào)和手,識得當年宋嫂無”。
燴魚羹的制作方法
天長“魚羹”的選料很講究。選重150克左右的野生活鯽魚三五條,去鱗、剖洗干凈,下鍋用清水將魚煮至8成熟,取出裝碗內(nèi),魚湯備用。把剛煮爛的鯽魚的肚、脊部位的肉剔下,改刀成黃豆粒大小;粉絲少許浸泡后切成米粒狀;姜、蔥切末,雞蛋兩個,食油、豬油、香醋、胡椒、青蒜切末備用。
制作方法:鍋內(nèi)倒些食用油燒至7成熱,放入姜、蔥末和魚肉翻炒兩三分鐘,倒入煮魚時的清湯,加入粉絲末、豬油少許燒開,將雞蛋打成糊狀倒入攪成蛋花,燒開,調(diào)和口味后盛入海碗內(nèi)加胡椒、香醋、蒜花上桌,用湯匙舀食。此菜制作簡單,味道鮮美,伴有酸辣味,是待客下酒的佳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