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蘑菇的基本介紹
巴西蘑菇又名姬菇、姬松茸、小松菇、小松口蘑、陽光蘑菇、柏氏蘑菇、巴西菇。巴西蘑菇屬中溫偏高菌類,原產于北美南部和巴西等南美地區。據說也分布于美國佛羅里達及南卡羅萊納。不過。首先發現是在巴西圣保羅郊外皮耶達提山地。當地居民長期采摘為食,研究人員發現該地居民健康長壽,平均壽命高達95歲,追其源卻與巴西蘑菇密切相關。
營養價值
巴西菇的成分包括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灰分及醣類等,與其它菌行相比,巴西菇的蛋白質和糖質含量較豐富,且子實體中多糖體B -16-D 葡聚糖蛋白質復合含量較多,陸續證明為可調節免疫系統功能及降血糖功能,確認其在醫學免疫療法上及敬用上的價值。 至2011年在日本約有五百家醫院使用巴西菇來輔助癌癥治療, 與菇菌類的當紅產品靈芝相較,巴西菇每一克約含有六十到七十毫克的B -16-D 葡聚糖蛋白質復合體,比靈芝的十到二十毫克高出許多。
另外,巴西菇含有獨特的 RNA -蛋白質復合體,對抗腹水癌的癌細胞時比猴頭菇科的菇菌更有效果。其它菇行多糖體會因為腹水癌細胞增殖速度過快,無法地阻擋癌細胞對生物的影響力。
產品特點
巴西蘑菇由菌絲體和子實體兩部分組成。菌絲體是營養器官,菌絲白色,絨毛狀,氣生菌絲旺盛,爬壁強,菌絲直徑5--6um。菌絲體有初生菌絲,次生菌絲兩種。菌絲不斷生產發育,各條菌絲之間相互連接。呈蛛網狀。
子實體是繁殖器官,能產生大量擔孢子,即生殖細胞。子實體由菌蓋、菌褶、菌柄和菌環等組成。子實體單生、叢生或群生,傘狀。菌蓋直徑3.4--7.4cm,最大的達到15cm,原基呈乳白色,菌蓋初時為淺褐色,扁半球形,成熟后呈棕褐色,有纖維狀鱗片。
歷史民俗
巴西蘑菇,最初是由古本隆壽在圣保羅的彼埃達得發現的,并把菌種送給巖出亥之助。巖出亥之助起初把它叫做代蘑菇,其后改為姬松茸。分布于北美的佛羅里達州和南卡羅來納的平原以及巴西圣保羅市周邊的草原。1965年古本隆壽和巖出亥之助配合分別在巴西和日本兩國進行園地栽培(古本氏)和室內栽培(巖出)的研究,古本隆壽1972年首先人工試驗栽培成功, 1972年正式投入栽培,并以采集地有關的彼埃達得之名進行銷售。但還沒有確立優質培養料的制造法,沒有栽培成功,另一方面,巖出亥之助,在室內進行高壟栽培法獲得成功(1975 年)。以后努力進行改良,才確立了現在的室內栽培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