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旺醬菜的基本介紹
聞名遐爾的鄭旺醬菜產于臨沂市河東區鄭旺鎮,曾經有輝煌的發展歷史,上世紀90年代初被評為亞運會指定產品,獲得食品博覽會金獎。近年來,鄭旺醬菜有了新的發展,涌現出“168”、“正旺”、“怡燕”、“俺老孫”等知名品牌,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大大增強,走俏暢銷全國。
營養價值
醬菜中含有乳酸菌等有益健康的物質,又具有特殊香味,是一年四季深受人們喜愛的菜肴。
醬菜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乳酸菌,這對兒童、中老年人有助消化、調節腸胃功能的好作用。還是一種很好的開胃菜。
歷史民俗
中國醬的釀造技術,是經歷了緩慢的歷史演進過程的。史前時代炎黃先民的造醬技術理所當然是原始的,簡單的鹽漬,應當是其基本特征。先秦時期中國醬的釀造工藝應當在各種“醢”中去認識。醢,《說文》釋為“肉醬也”。醬,《說文》則釋為:“醢也,從肉、酉,酒以和醬也。”“酉,就也,八月黍成可為酹酒。”“酒,就也……從水酉”。段注:先秦“醢無不用肉也”;“為酒多用黍也”;“以水泉于酉月為之”。就是說:先秦的醢基本是分別用各種肉料(加入適量的谷粉)與酒合制的。這里,適量的谷粉(當時應當主要是黍粉)是為了促進發酵,而酒則是用來有效掌握發酵的(當然谷粉和酒同樣也有味道和口感的意義)。這種方法,我們今天仍然可以在田野考察時發現。筆者數年前在海南黎族山寨,曾驚喜的品嘗了黎家的鲊:鮮魚剖凈,裹以糯飯,調入酒、鹽等料,置于透氣、瀝水壇中,緩慢發酵而成。此即中國古代文書中屢屢提到的“鲊”,也就是先秦時醢的基本釀制工藝。漢代人所說的“醬,以豆合面而為之”,是肉料基本被豆取代了以后的情況,變化了的主要是基本原料,而非基本工藝。這種工藝,我們可以從賈思勰《齊民要術》中的“肉醬法”得到參證:“牛、羊、麞、鹿、兔肉皆得作。取良殺新肉,去脂,……大率肉一斗,麹末五升,白鹽兩升半,黃蒸一升……內甕子中,泥封,日曝。寒月作之,宜埋之于黍穰積中。二七日開看,醬出無麹氣,便熟矣。”6顯然,先秦時制醢工藝中必用的谷粉和酒一起被“麹”(麥麹)和“黃蒸”(帶麩皮的醬麹)取代了。《齊民要術》是詳細記錄具體的工藝過程,《急就篇》則是僅僅強調要點,因此后者連作醢必不可少的鹽都省略掉了,因為那是顯而易見、世人皆知的,故而無須贅言。
制作方法
工藝流程:
成坯→切削→脫鹽去成→脫水→裝袋→初醬(二醬) →復普(新甜醬) →醬菜成品
1.切削。根據醬菜的性質,切成不同形狀的條、塊、丁、絲、片等萊型。
2.脫鹽去成。咸菜坯l份需用10倍水進行浸泡,在常溫情況下,春秋季節需用2.5~3天。夏季需用2~2.5天,冬季需用3~3.5天。
3.脫水將浸泡脫鹽后的萊采用瀝干或壓榨的方法使水分脫出,以便醬制。
4.袋裝醬制。將脫鹽脫水后的成萊坯蓑入布袋內。一般布袋長為33厘米左右。直徑20~25厘米為宜。裝菜時可裝醬袋容量的4/5,以保持昔袋的寬松,便于醬液滲入均勻。裝袋后丸投入二醬內醬制3天左右,取出再換用新甜面醬醬制。在醬制過程中.每天要按時翻倒菜袋.尤其是在腌制初期更需多次翻動。一般每天翻動3次。
多用醬液可提高醬菜品質,一般每100公斤脫鹽脫水的成菜坯用醬50~100公斤。醬漬時間。春秋季節10天左右。冬季半個月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