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顧家饃的基本介紹
沈丘顧家饃是是一種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傳統名點。具有色亮如釉、形似寶葫、入口津甜香醇、回味綿綿不絕的獨特風味。
在全國林林總總的面食譜里,饃是北方人的主打食品。早在400多年前,在沈丘有一個叫顧二別子的人將饃演化成一種既能食用又頗具觀賞價值的面塑——顧家饃。顧家饃以面粉為原料,經過防裂抗霉處理,經手工揉、搓等70多道工序,塑造的花鳥蟲草、十二生肖、人物等憨態可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漢族民間藝術大花園里的一朵奇葩。
產品特點
顧家饃具有饃體渾圓,外型工整,無裂口裂紋,不歪不扭,立而不斜,臥而不堆;外觀潔白、光滑、逞亮,在陽光下如瓷般迎光閃亮;饃底部呈陰陽八掛圖形,構建了顧家饃的獨特標志;食之,饃味含香帶甜;存放之,不酸、不霉、不裂、不散、不變質、不變味,年余餾之,味仍如初蒸等特點。
歷史民俗
讓時光追溯到清朝初年的后金時期,地處黃淮腹地的沈縣(現沈丘縣老縣城老城鎮)城南大門夏灣村,有一個真名叫顧維臣,人稱顧二別子的人。顧二別子聰明好學,但生性脾氣倔強,就是人們所說的認準一個理八頭牛也拉不回的人。當時,純麥面饃很少,夏灣村有幾個做饃賣饃的小作坊。顧二別子做饃手藝精湛,常常在其做的饃賣完了,其他幾家做的饃還未開始賣。但顧二別子有其做人原則,他每天都不將饃賣完,而是留下一部分,即便是有名望和有勢力的人來買,他也不賣,目的是讓其他幾家賣饃的同行也有碗飯吃。天長日久,顧二別子研制出一種狀似葫蘆的小白饃,晾干后堅硬如石,存放一兩年也不霉變、干裂,餾后食用仍似剛出鍋的饃一樣新鮮,被人稱為“顧家饃”。一時間,顧家饃在當地聲名鵲起。當地的官宦或商賈都以顧家饃饋贈親友,有錢人家祝壽辦喜事用顧家饃作為禮品贈送,老百姓更是把它當作娃娃的吉祥物,既可逗孩子玩耍,玩耍后洗凈餾一下可繼續食用。
相傳在晚清時期,還沒有當大總統的袁世凱在為無物奉獻慈禧太后而悶悶不樂。一次,袁世凱回鄉時,品嘗到親友前來拜訪時帶來的顧家饃。袁世凱當即被顧家饃的色亮如釉、形似寶葫、入口津甜香醇、回味綿綿不絕的獨特風味而傾倒。他為了取悅于慈禧太后,便帶了許多顧家饃去孝敬,最后深得慈禧太后的贊賞。從此,顧家饃又有“貢饃”之美譽。
顧家饃以其考究的工藝、精良的做工、復雜的工序、好看的外表,一直受到人們的好評。
制作方法
選小麥——淘洗小麥——磨面(只取60%的精粉)——制酵頭——調面發酵——揉面——發酵——再揉再發酵——揉面制坯——上鍋蒸制——晾——上色——描彩勾花紋等。
顧家貢饃工藝考究,做工精良,據說有72道工序。做成蒸熟后的饃狀若葫蘆,細如白瓷,尖染紅頂,底部有陰陽紋理,久放不霉不裂,上箅餾后復原如初,味美如新。
老城顧家饃的獲獎榮譽
在1947年夏,劉鄧大軍行進大別山途經沈丘縣老城鎮時,由于部隊糧草不足,老百姓聞訊后,紛紛拿出舍不得吃的“寶貝饃”慰問劉鄧首長和子弟兵,至今仍被傳為佳話。
1983年顧家饃入選“河南民間藝術展”,先后在北京和廣州展出;
1989年在河南省首屆藝術節參展,令國內外民間藝術家贊嘆不已;
1990年,在香港食品博覽會上,顧家貢饃以特有的風味被評為金獎。
2008年由文化部在全世界舉辦的“春節品牌”活動中,顧家饃應邀參加澳門、新加坡“內地習俗展”;
2008年10月,顧家饃被列為周口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年“沈丘顧家饃”正式被確定推薦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