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淘糌粑的基本介紹
水淘糌粑為甘孜特產,歷史悠久,它以選料好、加工細、香美可口而聞名于康巴。一九九二年,雪山牌糌粑以質、味、色、香四者俱佳等特點受到州內外的好評,正式獲得專利權。
營養價值
糌粑是用青稞同洗凈的細紗混合經火炒熟,再將細沙篩除后磨成粉而成。糌粑主要成份有蛋白質,其含量約為13.5%,脂肪為2%,碳水化合物為75%,十七種氨基酸為14%左右;無機鹽類富含有鈣、鐵、鋅等多種微量元素;還富含維生素Bl等。
歷史民俗
水淘糌粑的制作,選用康青3號和其它優質白青稞風干篩好,放入冷水中洗凈,曬干,再用熱水淘洗,瀝干水分趁熱裝入麻袋密封,保持恒溫,放上一夜。第二天,燒好平底大炒鍋,揭開麻袋自然會聞到一股酒香味,然后用大碗先撮上一碗河沙倒入炒鍋,待沙燒得滾燙再倒入一大碗青稞不停翻炒。炒青稞關鍵要掌握好火候,不焦不生,出現青稞花后,把河沙篩回炒鍋內,炒好的青稞倒在筐內,再放入一大碗青稞,河沙少了又添,如此反復,直至把一袋青稞炒完,待炒好的青稞冷卻后,重新篩簸,裝入皮口袋,送到磨房,經水磨磨出的糌粑,粉細,色澤潔白、味香可口。
糌粑是整個藏族人民的主食之一,營養豐富,攜帶及食用方便,是藏區旅游者的最佳食品。
制作方法
糌粑是藏民的一種主要食品。制作時先將青稞(屬大麥類,有白色、紫黑色二種)曬干炒熟,磨成細面,不去皮。然后把糌粑放在碗里,加點酥油茶,用水不斷攪勻,直到把糌粑捏成團為止(“粑”就是成團的意思。)糌粑攜帶方便,適于牧民生活。出門只要帶上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找一點茶水就行了,不必起灶用火做飯。還可在糌粑里加入一些肉、野菜之類,做成“稀飯”,藏語叫“土巴”。
水淘糌粑的品嘗吃法
吃糌粑時,碗里放上一些酥油,沖入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攪拌。拌時,先用中指將炒面向碗底輕搗,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轉動著碗,并用手指緊貼碗邊把炒面壓入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勻,能用手捏成團,就可以進食了。食時用手不斷在碗里攪捏,揉合成團,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眾吃飯一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這種吃飯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飯也用手抓,叫做抓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