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雀舌的基本介紹
蒲江雀舌,四川省蒲江縣特產茶葉,中國地理標志產品。蒲江縣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成都平原西南緣這一重要的茶葉生產帶,自然條件優越,種茶、加工茶歷史悠久,所產茶采用茶樹嫩茶加工,其新發的嫩芽形狀如鳥雀的舌頭,很細小,稱為雀舌。這種雀舌茶葉因其“色翠、香高、味醇、形美”,品質上乘,香高味爽。曾連續三屆獲得“中茶杯”一等獎,入選“全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百強”。
產品特點
“蒲江雀舌”茶具有“色翠、香高、味醇、形美”的獨特品質,其外形“芽頭飽滿勻整,外形扁平挺直,形似鳥雀之舌,色澤翠綠光潤;其內質,香氣馥郁高長”。湯色嫩湯清澈,滋味醇和、嫩綠明亮,為茶中珍品。
歷史民俗
據記載,蒲江雀舌早在宋代就開始入貢,主要產于白鶴寺及大塘鋪一帶。(《巴蜀文化》329頁)(白鶴寺位于蒲江縣城北、大塘鋪即大塘鎮),相傳南宋學者魏了翁入朝為官,喜愛蒲江雀舌茶,此后蒲江雀舌選為貢茶。他所著的《邛州先茶記》后被載入《中國茶經》,特別贊美蒲江雀舌茶。
公元1736年-1796年的乾隆年間編撰的《蒲江舊志》,在其卷一物產篇記載了蒲江出產蒲江雀舌,其中寫到“蒲江雀舌,春取茶芽如雀舌所造”。
清代,蒲江雀舌產銷兩旺,品質提高,據記載,“蒲江吡鄰蒙頂、東南諸山茶產亦亞之”。其采于春日:雀舌,俗稱細毛尖,味甚細、味甘芳,煎如碧乳(光緒《蒲江縣鄉土志》)。
民國時,有34家茶廠產“蒲江雀舌”,其中陳家營(即成佳鎮)17家,大塘鋪13家,壽安3家,西來1家。
新中國成立后,蒲江茶業得到恢復與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名優茶市場需求擴大,蒲江雀舌產銷兩旺,并成為四川名茶,進入21世紀,“蒲江雀舌”實現清潔化流水線,規模化生產,質量更加穩定,市場進一步擴大,已經成為四川名茶的標志性產品。
制作方法
蒲江雀舌原料有嚴格要求,采摘時間必須是每年2月至4月份的春季茶芽;茶樹品種必須是中小葉茶樹;采摘標準必須是單芽,且要求“九不采”,即:雨天不采,偏瘦不采,單芽不采,風傷不采,蟲傷不采,開口芽不采,空心芽不采,病芽不采,過長過短芽不采;茶芽必須當天交到茶廠,貯運過程通風透氣,不能發熱。
蒲江雀舌傳統制法為手工制作,工藝復雜,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進行技術創新和工藝優化,逐步探索開展了部分工序的機械化加工,實現了機械加工和關鍵工序人工作業相結合的獨特加工工藝,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質量更加穩定,同時,傳承手工提香技法、手工精制技法,確保其獨特的品質特征不變。
蒲江雀舌的獲獎榮譽
隨著“蒲江雀舌”的品質和知名度不斷提高,到2009年,形成了“綠昌茗牌”、“嘉竹牌”、“了翁牌”、“蜀濤牌”、“綠典牌”、“朝陽湖牌”、“潘溝綠茗牌”、“綠雨春牌”等系列知名品牌。其中2個茶葉產品獲得了四川名牌產品稱號,6個茶葉產品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綠色食品認證。“綠昌茗牌”茶葉還獲得了四川十大名茶和省著名商標稱號。“蒲江雀舌”連續三屆獲得“中茶杯”一等獎,2008年10月,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是成都市唯一的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茶葉產品。
2009年12月,“蒲江雀舌”成功入選“全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百強”,2010年,“蒲江雀舌”成功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